近10年來,在全世界各地,你再難以找到一個國家,有著類似中國這樣迅速而瘋狂的一次次職業浪潮的轉變——改革、下海、股票、互聯網、房地產……各種經濟因素前所未有地沖擊著中國工作者的職業現狀。在這種動蕩環境中生活的人們似乎養成了一種心智模式:“趕上那趟車,千萬別掉隊”。這種追趕從幼兒園開始,到課外輔導班、初高中名校、名牌大學,再到追趕名企、高薪、有房有車、名利……每個人都在憂心忡忡地趕路,害怕落后,卻不知道會去往何方。即使那些完全無心無力爭取社會名利的人,也有另外一張時間表在等著他們:22歲大學畢業,24歲結婚,30歲之前生子,35歲前躋身中產階層……
這些就是為什么我決定做一名職業生涯規劃師,并把創辦的新精英生涯公司的使命定義為“幫助更多人成長為自己的樣子”。“新精英人”相信,搞明白“我要去哪里”、“我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遠遠比“我該如何(在別人選擇的生活里)成功”、“我該怎么應對某事”更重要和迫切,我們相信世界上并沒有適合每個人的人生時間表,也不存在每個人都應該追隨的熱門職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速度和方向,只要給予足夠的空間和技術,每個人都能成長為自己最滿意的樣子。這個理念放在職場中,就是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研究人如何能在職場中獲得更多滿意和幸福的學問。從1909年至今,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發展出的流派主要有4種:匹配論、適應論、發展論和建構論。匹配論認為人要主動選擇與自己特質匹配的職業環境,才能獲得成功與幸福;適應論認為人應該了解和適應各種職業環境,不斷地學習新的技能;發展論認為人應該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完成階段內的任務,包括職業和各個生涯角色,以獲得人生的圓滿與平衡;而建構論則更加后現代一些,認為每個人都有心中的最佳職業與工作哲學,我們需要明晰自己的模式以找到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
本書是“匹配論”的經典入門讀物。書中通過10個經典的測評和相應的解讀,讓你有機會細細梳理自己職業特質的10個方面:你希望從工作中獲得什么?你有什么能力?你的興趣有哪些?你適合在哪里工作?你適合創業還是做管理?你的職場情商怎么樣?
區別于一般的心理或者職業類的自測書,本書有兩大特色。
1. 一個復合的測評體系。單個測評的結果看起來也許無法說明什么,但是當所有答案都被填到本書最后一章的表格中時,一個關于自我的職業形象躍然紙上,自己想要得到的目標職位、工作方式等也慢慢浮現出來。這有點兒像印象派的“點畫法”,當一個點畫出來的時候,實在看不出什么,但是隨著點越來越多,慢慢地就會連成線條,由線條構成形象。以往自測書最大的弊病要么是“一評定終身”,要么是“答案適天下”。復合系統的職業測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兩種情況,讓自我測評精確有效。為了更好地自測,我們也提供了本書在線的測評版本,你可以登錄www.zhiyeguihua.com完成測評并獲得你的職業測評報告。
2. 如果僅此而已,這本書只是達到了測評手冊的效果,遠遠沒有必要由我翻譯——真正讓我覺得值得傳遞的是本書的第二個特色:作者為每一個測評精心撰寫了知識背景以及使用技巧。以大家很熟悉的“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為例,書里面除了給出一個適合自測的新的評測表,以及最新的職業對應表之外,還在測評結束后提供了詳細的“測評結果的運用”方法:“找到你的模式”、“頭腦風暴”、“跳出興趣類型看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別被職業名稱迷惑”,等等。我相信任何一個希望做好職業規劃的普通人和專業的職業規劃師,都能從中受益。
為了讓本書內容本土化,書里作了如下調整:
1. 語言本土化。調整了相關的語序、諺語、成語等。
2. 信息本土化。一些職業名稱、地名根據中國的對應地區作了更換。比如第七章地域選擇中的“美國中部”、“美國西部”等,被換成了中國讀者熟悉的“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等。
3. 資源本土化。對一些美國資源網站作了調整,比如美國勞動統計局換成了中國人保部的中國就業網。“美國最宜居城市排名”也被替換成“中國最宜居城市排名”。
同時,書里保留了職業規劃、人力資源和心理學的專用術語,這讓本書的讀者在看完本書后,可以進一步閱讀專業書籍或者與任何一個專業人士溝通專業知識。
由于時間和精力問題,總覺得還能做得更好,希望有機會再作進一步修訂。期待職業規劃在中國的職業人士中更有影響力,也期待更多人通過本書理解自我,放下陳腐不變的人生–職業計劃表,意識到我們除了人生游戲中的勝者和敗者,還能成為選擇者。
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
古典
職業生涯規劃師
新精英教育總裁
——本文所評書籍:《適合比成功更更重要》 [美] 布朗溫?盧埃林(A. Bronwyn Llewellyn),羅賓?霍爾特(Robin Holt, M.A.) 著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