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獵頭網-中高級人才獵頭網站!服務熱線:400-1801-668 好獵頭   |   登錄 注冊

      四類極品求職者讓HR不寒而栗

      添加時間:2018-10-16 10:55:05
      瀏覽次數: 0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極品”,他們總是不按規則出牌,因此,很多時候自己行了方便,卻給別人帶來很大的麻煩,作為求職者也是一樣,多做一些準備總是好的。

      面試中有形形色色的求職者,有些能夠通過面試,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有些則與公司無緣,其中不乏各種各樣的原因。不過,倒是有幾類求職者,讓面試官不寒而栗!

      一、盲目求職的A先生
      A有著和本崗位相關的工作經驗,電話約見面試。電話中,A先生詢問公司名稱,我告知公司名稱。此時,A居然問了我一句話,你公司是做什么的?這一下讓我對他的好感黯然無存。我突然有種想掛掉電話的沖動。后來,他告知我,他投遞了很多加公司的簡歷,連自己投了哪些公司,哪些職位,自己都清不清楚了。

      出于職業道德的約束,我還是約見了A先生第二天來公司面試。在整個面試的過程中,A先生表示自己一腔熱血,一定能夠為企業做出一番貢獻,但連崗位的職責和公司的經營情況都不甚了解,這樣的人,我只能在首輪就將他Pass掉。

      應聘工作需要有針對性的投遞簡歷,記不住,就要做好書面記錄。投遞了什么公司什么崗位,切忌一家公司多個不相連的崗位都投一遍。而且,應聘者也要做到知己知彼,對公司經營的情況,招聘的崗位工作內容及任職要求都要熟悉,再對自己分析,自己是否能夠勝任該崗位。

      在面試之前,要積極主動了解公司的相關知識,行業動態,這樣才能讓自己在應聘過程中,表現的更加專業。在面試中,也要秉持謙虛的態度,對于不了解的地方虛心請教。

      二、不懂禮儀的B先生

      有天,我打電話給一位求職者,可能是當天信號不好,我再接通了第一次電話后,嘗試跟對方講話,但對方信號很差,無法聽到我的講話內容。出于對應聘者的負責任態度,我掛掉電話,再給應聘者打過去,但是電話仍然無法正常接受到我的對話信息,正當我準備過段時間再給應聘者打電話的時候,突然聽到應聘者在電話那頭罵道:“哪個神經病,打電話不說話,有病啊!”。也許,他并不知道,他聽不見我講話,不代表我聽不見他講話。我掛掉電話之后,將他從候選人的名單中刪除了。

      無論接到誰打來的電話,如果不方便接聽,也要等自己把電話全部掛掉,再發表言論。或者可以禮貌的告知情況,并且在方便的時候,告訴對方:“你好,我是XXX,在某時某刻,您打電話給我,不曉得找我是因為什么事情呢?”。這樣,會讓對方覺得非常舒服。如果接到電話,在時間上不合適,可以說明原因,再約定其他面試時間。禮貌待人是最起碼的修養,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哪家公司會聘用沒修養的人呢?

      三、言而無信的C小姐

      大學生應聘會上,我們結識了C小姐,雙方都很有意向。后來又經過了一次溝通,我方決定讓C小姐做一個策劃案,C小姐表示同意,時間定在周四的下午4點之前。時間一直到了周五的5點,也不見C小姐的策劃案,我們通過電話,聯系上了C小姐。C小姐表示,上次經過互相比較,覺得還是別的公司待遇好一些,打算去別的公司。我們了解了C小姐的原因之后,也幫助C小姐做了分析,言下之意就是我司發展潛力會更適合C小姐。C小姐還是決定考慮一下,下周一給回復。結果時間過了一周,仍不見C小姐給答復,打電話詢問,已經去別家公司報到了。整個過程,讓我司對C小姐的印象大打折扣,這樣說話都不守信用的學生,我們傷不起啊!

      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守承諾,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上面案例中,哪怕是自己接受到另一家公司的offer,也要主動打電話給之前承諾過的公司,告知對方具體原因,策劃案可能無法完成。或者,是自己做好之后,再發給對方,但告知對方,可能要去另一個公司報到。這樣,不僅不會讓之前的公司失望,也會讓對方覺得你是非常值得擁有的員工,說不定會為你打開另一個通道。

      四、斤斤計較的D女士

      邀約D女士前來參加面試,對方表示對公司不熟悉,希望能夠把公司地址發到他的手機上。我建議D女士前往公司的招聘網站上查詢,因為我都寫的非常清楚。經過面試,D女士開始詢問公司的薪資、休假、福利、加班強度、住宿等各項公司政策,而且都已經告知對方,我們按國家勞動法規定的標準執行。D女士似乎不太明白,仍然不依不饒的詢問公司各項情況,如此反反復復問了10分鐘,讓我實在是無可奈何!我都不曉得D女士究竟是來工作的呢,還是來養老的?

      初試,最忌諱的就是直接詢問公司薪酬福利待遇,企業如果對你有意向,是會安排復試的時候進行細節的商量。而且,找面試地點,是求職最基本的技能,如果連這個問題也不能解決,以后如何在開展工作。一個人如果把個人得失看得太重,會給公司造成不良印象。謹慎小心不是不好,關鍵是不要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