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獵頭網-中高級人才獵頭網站!服務熱線:400-1801-668 好獵頭   |   登錄 注冊

      做獵頭三年,你倦怠了嗎?

      添加時間:2019-01-15 10:49:13
      瀏覽次數: 0
      幾乎所有在一個領域工作多年的獵頭都有自己創業單干的想法,因為獵頭服務是一種無形產品,而這種產品主要是由獵頭來創造的。因此獵頭在工作幾年以后一般都會有自己的人脈和資源,而不甘心把自己努力成果的一半獻給公司的獵頭們,就逐漸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

      一、優秀獵頭創業大潮的背后

      優秀獵頭出來創業的,現在已經越來越常見了,雖然都知道成功的幾率很低,要面對很多未知的障礙和險阻,但還是擋不住前赴后繼的創業大軍。

      很多人創業,可能只是因為和老板處不來,也有可能是覺得公司給的提成太低,自己做可以拿更多,這種想法不能說不成熟,但的確是有些沖動成分在里面的,遇到的預料之外障礙太多,很可能就中途夭折了。

      但更多的人卻是因為一個更理性的答案:“職業瓶頸”

      二、做到了,還做什么?

      作為天天跟職場打交道的獵頭,“職業瓶頸”這個詞一定不會陌生,十個候選人的離職原因,可能五個都是:遇到職業瓶頸要跳槽。

      但是候選人可以通過轉崗,升職,換行業來躲避發展瓶頸,我們獵頭自己呢?常常不禁陷入沉思……

      有個獵頭朋友,在大公司自己干了兩年,業績一直很不錯。然后,就出來自己創業了,出來之后,發現做獵頭和做公司可真的是不一樣,后來就又找了家公司繼續做顧問了。

      創業的原因,是“職業倦怠”“職業瓶頸”,覺得自己沒發展了,只能創業。而回來做獵頭的原因,當然是“錢花光了”。

      過去是熟能生巧,現在是熟能生“厭”,只要你在某領域有點能耐和成就了,好像都會經歷所謂的“職業倦怠”。

      其實也不難理解,工作做到得心應手時,同時也意味你在這個領域未來能取得的進步將越來越小。

      三、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上面提到的這種現象,在經濟學里被稱為“邊際效益遞減”

      比如你昨天賺了100塊,今天賺了120塊,20塊是“邊際效益”,如果明天賺150塊,再多賺30塊,這就是“邊際效益遞增”。

      再比如去年你做了100萬的業績,超過了任務30萬,然后今年指標是150萬,那么,你不做到180萬,就很難獲得和去年一樣的成就感,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

      那明年呢?做到200萬也沒有用,因為增量對你可能只是一個數字游戲了,想要“邊際效益遞增”,必須要用更新鮮的東西,比如負責的行業變多了、管的人變多了等等。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業績好的顧問忽然就放棄高薪不干了去創業的原因,因為這樣相當于把自己打回起點,重新開始各種意義上的“增量”生活。

      既然人的自我評價來自于“邊際”,而非“總量”,那么一旦工作能力出現“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往往就是“職業倦怠感”產生的起點,轉化為人的直觀感受就是工作沒有激情、業績沒有驚喜。

      “邊際效益遞減”其實是人生的正常狀態,而“邊際效益遞增”則屬于逆流而上,想要始終保持“遞增”,那更是難上加難。

      如果把一個人獲得工作上的成就的資源要素主要分成兩類:

      資源要素A為專業知識、知識面、思維方法、性格優勢、社會關系等等

      資源要素B為時間投入、努力程度、其他再投入的資本等等

      因為要素A是先投放的,在100個A投下去后,B再開始從0到100的投入,這個階段的產能就像汽車剛剛啟動,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屬于“邊際效益遞增”期。

      這也就是職場最初的快速進步期,感覺每一天都能學會很多東西,每一個月做事的熟練度都在增加,每一年看問題的眼光都在變化。

      但B在100之后,再繼續投入的話,就會受到要素A無法同步增加的制約,進入了“邊際效益遞減”期。

      所以,從“遞增”到“遞減”的時間點,就是所謂的“職業瓶頸”。

      它并不取決于資源要素B的投入,而是跟資源要素A的高度有關,出現“再怎么努力也就是如此”的情況。

      四、事實有時可能和自我感覺相反

      大部分的“職業倦怠感”可能只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讓現狀看上去并非是自己能力有限,只是自己忽然失去了興趣,不想做了而已。

      而出現“職業倦怠感”也確實讓人無能為力,因為資源要素A是一種類似固定資產的早期投入,感到瓶頸已經是進入職場好幾年后了,也正是資源要素B的大量投入,時間和精力都難以抽出。

      并且資源要素A的投入也沒有即時回報,這就導致很多喜歡走“捷徑”的“聰明人”,不重視基礎知識、思維方法的積累,只想著要“投入就有產出”的“干貨”。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身邊往往越聰明的顧問,“職業倦怠感”出現的越早,很快就跑去做別的了,而在獵頭領域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早期表現平平,但厚積薄發的人。

      五、“職業瓶頸”可能不是職場上最可怕的

      在職場最初幾年的“邊際效益遞增”期,讓我們對自己做出了更積極的評價,自信滿滿,但就總體水平而言,我們還是很嫩,有很多幼稚的想法,效率也還是比不上一些老員工。

      所以事實上還有一條曲線,叫“個人產能”,這條線才代表你的真實能力。

      而根據這兩條線的關系,可以把我們的職場生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才說的“邊際效益遞增期”。

      第二個階段,“邊際效益減少,但是個人產能依然在增加”

      雖然增長的速度變慢了,但還是在進步,只是進步的幅度越來越小,而你的“個人產能”還是在增加的。

      前面提到了,決定了自我評估的是“邊際效益”,但決定我們的收入的仍然是個人產能這個客觀的標準,不會有老板因為你進步幅度小了,就給你降工資扣獎金。

      (這可不一定……)

      但如果“邊際效益”遞減到零甚至負數,這就是真正停止進步了,這就意味著你的個人產能也出現了拐點,這就是第三個階段——“邊際效益和產值同步遞減”期。

      這就是職場上常見的兢兢業業但能力有限的老員工,無法承受任何職業變化的打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危機。

      “職業倦怠”只是一個心理預期的問題,而“職業危機”卻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問題,這時候再回頭去看第二階段,只要還有進步,只要“邊際效益”還為正,那么進步小一點根本不是問題。

      “職業倦怠”產生的心理機制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習慣性地通過加大B要素投入來強行提高產能,比如加班、簡單的技能“學習充電”,但由于資源要素A的瓶頸仍在,反而越投入,越遞減,越努力,越倦怠。

      應對“職業瓶頸”,反而要把要素B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資源要素A上,對自己進行升級改造,突破瓶頸,讓“邊際效益遞減”曲線的下降端變得平緩,從而延緩“個人產能拐點”的出現。

      六、創業必備

      候選人可以通過轉崗,換行業來避免自己的瓶頸和思維方式的固化。而大多的獵頭人可能真的只能通過創業來把自己打回原形,從0開始,才能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了。

      但歸根結底,因為內心的焦慮和自我價值感的低下而創業,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不僅在經濟上給自己一記重擊,更是可能給自己留下“想回來的時候沒人敢要”的尷尬可能。所以一定要思考清楚。

      表面上看,創建一個獵頭公司是件十分簡單的事情,有資源有員工就好,產品是現成的,經驗大家都有,于是創業的時候信心滿滿,但是一段時間之后,當初創業的老板就會出現苦大仇深的模樣。為什么?因為很多人把獵頭創業這件事考慮的太簡單了,而實際創業過程中往往出現很多之前預料不到的問題。

      無論如何,愿你的獵場生涯一帆風順,offer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