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瑞仕登獵頭機構受邀參加了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全國加速康復外科學術交流會”,該會議順利在解放軍南京總醫院召開。此次會議就我國加速康復的應用與推廣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交流。與會專家表示,優質、高效的“加速康復外科”,可以讓患者、醫院等多方實現共贏。
南京總醫院副院長楊國斌介紹,“加速康復外科”以病人為中心,以循證醫學為依據,外科、麻醉、護理、營養、理療等諸多學科的參與,完成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諸多流程的優化;可以減緩外科應激,減少并發癥,減少治療費用,縮短住院時間,并且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你能想象,一個胃腸癌手術的切除,只需要3天的住院時間嗎?術前的2小時,患者還能喝糖水,術后甚至不需要考慮是否排氣即可進食,以前需要插的胃管、引流管都通通不見,而這一切得益于加速康復理念的推行。
“加速康復外科”不僅僅是外科技術的創新,而是整合醫學觀念的創新,強調多學科合作。
南京總醫院“加速康復外科”項目負責人、普外科江志偉教授介紹說,國內腸癌切除術病人平均住院2周,而在這里只需3-4天;國內胃癌切除術病人平均住院12天左右,而他們只需要4-5天,“這就是加速康復外科醫學的魅力”。
成功案例
63歲的腸癌患者趙先生,本周一手術,周二中午就能吃稀飯,周三下床走路?!拔医裨缱吡?000多步,馬上就要出院回家了?!?另一位胃癌患者徐先生,從入院檢查到手術后出院,只用了6天。
由此可見,在應用“加速康復外科”后發現,相比傳統模式而言,“加速康復外科”不僅僅減少了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的支出,還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就醫感受明顯改善。
此次會議中,瑞仕登獵頭機構也向教授 請教了一些專業問題,得到了教授的耐心解答。在此,瑞仕登獵頭機構衷心祝愿這個項目在以后的發展中越來越好,造福更多患者。
從無到有,歷經十年
目前,加速康復外科在國內外諸多外科領域均獲得了很好的研究與推廣。自2007年黎介壽院士和江志偉教授將加速康復外科引進中國以來,南京總醫院在黎介壽院士的領導下,在加速康復外科的臨床應用及推廣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加速康復外科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初步探索研究階段
2009年:
◆ 南京總醫院連續舉辦了9期全國繼續教育學習班,培養學員2000多人。
2012年:
◆ 《加速康復外科的概念及臨床意義》首次寫入了趙玉沛院士主編的研究生教材《外科學.總論篇》。
2015年:
◆ 江志偉教授和李寧教授共同執筆完成國內首部《結直腸腫瘤切除手術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的中國專家共識》,次年,余佩武教授和江志偉教授共同執筆撰寫了國內首部《胃癌切除手術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的中國專家共識》。
◆ 中華腸外與腸內營養學會加速康復外科學組及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相繼成立。
2016年:
◆ 首屆胃腸癌加速康復外科與微創外科南京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并在成立了江蘇省醫學會外科分會加速康復外科學組(江志偉教授任組長)的同時,啟動了江蘇省胃腸癌加速康復外科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
◆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分會加速康復外科專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也相繼成立。
二、規范應用階段
2009年:
◆ 南京總醫院連續舉辦了9期全國繼續教育學習班,培養學員2000多人。
2012年:
◆ 《加速康復外科的概念及臨床意義》首次寫入了趙玉沛院士主編的研究生教材《外科學.總論篇》。
2015年:
◆ 江志偉教授和李寧教授共同執筆完成國內首部《結直腸腫瘤切除手術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的中國專家共識》,次年,余佩武教授和江志偉教授共同執筆撰寫了國內首部《胃癌切除手術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的中國專家共識》。
◆ 中華腸外與腸內營養學會加速康復外科學組及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相繼成立。
2016年:
◆ 首屆胃腸癌加速康復外科與微創外科南京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并在成立了江蘇省醫學會外科分會加速康復外科學組(江志偉教授任組長)的同時,啟動了江蘇省胃腸癌加速康復外科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
◆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分會加速康復外科專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也相繼成立。
三、全國深入推廣及普及階段
2015年:
◆ 馮丹龍女士在調研南京總醫院以后,提出了《實施加速康復外科,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題的全國政協提案。在馮丹龍女士的倡議下,國家衛計委醫管中心實地考察了南京總醫院加速康復外科項目。
2016年:
◆ 在杭州成立了國家衛計委醫管中心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自此加速康復外科項目上升到國家推動層面。
2018年: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及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聯合啟動加速康復外科示范病房評審項目,并決定先期在結直腸外科和肝膽胰外科兩個病種中遴選加速康復外科示范病房。
從無到有,歷經十年的歷程。加速康復外科既是一個嶄新的理念,更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探索的臨床實踐,我們正努力實現黎介壽院士倡導的“無痛、無應激、無并發癥,好療效”的外科理想,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這不只是醫療技術的進步,更是對社會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