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99%比你出色的人,只是多懂得這一個道理——把復雜的東西簡單清晰地表達出來。
如何把復雜的東西簡單清晰地表達出來,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時刻面臨的挑戰(zhàn)。
這種挑戰(zhàn),本質上是一種叫“簡化”的技能。
面對同樣繁復的工作法則、冗雜的辦事程序和成千上萬的規(guī)則約束,為什么總有人比你輕松許多?
創(chuàng)新思維大師愛德華·德博諾在他的經(jīng)典思維著作 《簡化》 中,總結出了13個給關于簡化的方法論,教會你如何將“簡化”的思維法則,成功地融入日常工作與生活之中。
這些簡單實用易上手的方法,能夠幫助你解決工作和生活中80%的難題。
想要改變世界,總是要先從改變自己開始。那些比你走得快的人,不過是更早地養(yǎng)成了簡化的思維習慣。
思維的斷舍離:簡化最有效的13個方法
1.簡單備注
什么時候該備注,該備注些什么?全憑你自己的經(jīng)驗和觀察。重要的是,從改變你的的思考習慣開始,讓“‘簡’的習慣”成為日常思考過程的一部分。
2.每次只做一件事
人腦完全可以同時處理好幾件事。
廚師可以一邊做飯一邊聊天,大多數(shù)產(chǎn)業(yè)工人也一樣。商店的售貨員可以一邊為你服務、一邊與兩個人聊天,還能接電話——全都同時進行,互不耽誤。但如果事情看似太復雜,讓自己每次只做一件事會產(chǎn)生神奇的簡化效果。
3.用語言表達
用語言來表達可以迫使模糊不清和看似復雜的想法更加精準。
如果你很難做出決策,不妨把困難用語言表達出來:
“我很難做出決定,因為
沒有一個最佳備選做法。
我無法在極佳的備選做法之間做出選擇,哪個都不想放棄。
這個選擇看似正確,但我懷疑后期還是有困難。
因為我不想讓那個人不安。
因為我確實需要更多信息。”
你應該能夠用很清晰的語言向自己解釋,為什么做出了那個特定的決策或選擇。
“用語言表達”的過程還可以用在做出決策之后;大聲告訴自己為什么要那樣決定或那樣選擇。
“我做出這一選擇(決定)是因為我實在不喜歡冒險,我以后還可以反悔,這是最容易的選擇。我覺得很無聊,我不喜歡被人批評,大家都建議我這么做,這樣會開啟更多的可能性,這是最低成本的選擇,這是最安全的選擇。”
任何決策背后的三個主要原因都可以被簡化為:
1. 恐懼;
2. 貪婪;
3. 爭論。
在用語言表達為什么做出特定選擇或決定的過程中,你可以告訴自己這三個原因中的哪一個是最主要的。一旦你用語言表達出決策背后的原因,就可以欣然接受那些原因了——如果不能接受,不妨再回頭去考慮一下。
每次你回頭去看自己的決策,都可以告訴自己:“我做出那個決策是出于以下原因……”
4.分類和整理
將彼此獨立的事務攪在一起處理,最容易造成混亂。
復雜產(chǎn)生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力圖每次處理多重事務。兩個事項彼此獨立。應該把它們區(qū)分開來,嘗試每次只處理一件。
5.分析和分解
分析旨在分離出事物真正的組成部分,從而識別出各個已知元素,就知道該如何處理它們了。
而分解不過是指將事物分解成“便于一次處理”的小塊,然后就能分若干次處理那些小塊了。
6.小步驟
你要做的只是設計適合自己的小步驟。一個艱巨復雜的任務可以被分解為若干微小的步驟,只需按部就班地處理即可。不要總想著顧全大局,有時候,關注下一步往往要比關注整個任務簡單得多。
7.利用概念
概念是大腦對這個世界以及世界上不計其數(shù)的行為的簡化方式。
但在思考中,我們通常未充分利用“概念”。我們更喜歡處理具體的細節(jié),因為學校里只教了這個。然而人腦無時無刻不在處理概念,只不過它們都存在于我們看不見的潛意識里。
一旦提取出概念并用語言表達出來,你就已經(jīng)在簡化的道路上邁出一大步了。
例如你在鄉(xiāng)間開車迷路了。這時你會動用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來簡化問題:“一直往北開,早晚會開到公路上。”
那要比仔細考察自己到過的每一條路和每一個交叉路口簡單多了。銷售團隊的業(yè)績不夠好,因此你決定給他們提供一項“激勵計劃”。該激勵計劃的細節(jié)還需再議,但行動的大致方向已經(jīng)確定了。你或許已經(jīng)選擇了“培訓”或“更多的營銷支持”的概念。
無論如何,概念都能簡化形勢。那正是概念的目的所在:將行動簡化為各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確定概念,第二階段是將概念變成現(xiàn)實可行的細節(jié)。
8.分階段思考
出于某種原因,人腦不喜歡“急轉彎”式思考。我們喜歡先明確目標,再想出如何實現(xiàn)該目標。在急轉彎式思考中,我們會朝著某個明顯不是那個目標的方向上邁進一步,來到一個新的地方,以那里為出發(fā)點,努力朝目標邁進。
據(jù)說這很像是狗的后腿,所以英語也稱之為“狗腿式”(dog-leg)。這一急轉彎式思考的過程很像數(shù)學中那個人盡皆知的過程,即把一個新問題轉化為已知解決方案的熟悉的問題。
9.逆向工作
我們是從自己希望達到的目標出發(fā)逆向工作,直至目前所處的位置。概念越來越具體,直到最終想出具體的創(chuàng)意。
10.平行思考
十分簡單的框架可以讓思考變得更簡單。在任何時候,我們都知道自己當前要實現(xiàn)的目標是什么。
在任何時候,所有相關者都看向同一個方向,將各自的想法平行排列。共有六個不同的方向,每個方向用一頂不同顏色的“思考帽”來表示。
這種極其簡單的體系如今正在全世界各大公司和學校里廣泛使用。該方法將會議時間縮短到以往的四分之一甚或更短,為更有建設性的思考提供了廣闊空間,消除了各個自我在會議中的斗爭。
該方法還通過條分縷析簡化了思考過程,后者本身繼而也被廣泛應用。大腦的化學平衡使它能夠同時處理各種思考方式。澳大利亞的約翰·庫爾維諾(John Culvenor)寫過一篇研究報告,他指出,學習了六頂思考帽方法的安全工程師,業(yè)績要比同一領域沒有學習該方法的工程師高出一倍。
11.沒必要追求完美
如果追求完美,任務的復雜性必然會把你壓垮。有時做得不錯就夠了。
例如你打算寫一本完美的書,這根本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它耗時如此之久,以至于即將完成該書撰寫時,你的想法已經(jīng)改變,可能又要重寫了。
說沒必要追求完美,并不是說可以接受犯錯。而是有時追求完美會增加一些額外的價值,帶來很多額外的復雜性。
12.放慢速度做事
或許人們在不那么努力尋找創(chuàng)意時,大腦才有可能迸發(fā)出更好的點子。
如果你被復雜形勢壓得動彈不得,不妨學著將做事的速度放慢。這需要嚴格遵守紀律和集中精力。我懷疑中國的太極鍛煉之所以能讓人靜下心來,也恰恰是因為這個原因。
放慢速度做事能幫助大腦澄清和簡化事物。這是一種冥想。
如果大腦什么都不想,以非同尋常的慢速度做正常的事情時,就更有可能迸發(fā)出新點子。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報告說,大腦想的事情最少的時候,最有可能冒出好主意。專注于目前擔憂之外的其他事情可以讓思考變得更清楚、更簡單。
13.清晰
清晰與簡單并行不悖。在必要時刻戴上眼鏡能讓含混不清的世界變得更清晰。現(xiàn)在形勢如何?我們迫切需要做些什么?出什么事了?
這類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還可以加入一些前文中提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的習慣,用一個清晰的、用語言明確表達出來的答案來回答那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