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絕對不會在馬上用人之際去招攬人才。他們有自己的人才庫,同時還會與獵頭保持良好關系,這一切都是為了在核心員工離職后,候補人員能馬上補位,不至于影響到公司的業務。很多企業因為主客觀原因忽略了人才庫的建立,以至于才會在急于用人之際,變得焦躁難安。
一、招聘要快,前期準備要充足
1.招聘前置,HRBP要深入業務
在接到業務部門的業務部門的用人需求之后,HR開始按照崗位需求、篩簡歷到發offer,這很簡單,最重要的部分是對業務的深入了解。
企業戰略中最核心的莫過于業務戰略,從戰略層來說,人力獲取需求越來越前置。招聘前置的核心前提是HR要了解部門業務,知道部門需要哪些關鍵職位,部門的業務戰略中需要做哪些人力規劃,比如參與到業務部門的年度、三年度戰略規劃中。
另外HRBP在前期要與業務部門針對關鍵職位的具體需求進行深入溝通,而不是讓業務部門寫一份JD就開始發布招聘信息。在跟業務部門主管溝通時,要定義清楚業務需要做什么,需要什么樣的能力。
2.建立簡歷庫以及高端人脈關系
當HR與業務部門定完年度規劃后,就可以多方拓展渠道了。比如要找合適的被動候選人,但在網站上搜不到,就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比如社交網站。建立和維護社交渠道,一定會花費很多時間,但是人脈的建立,是一個呈指數級增長的。當你建立一個人脈,你會發現人脈建立越來越快。但是如果不建立,一旦有一個中高端人才的招聘需求,你會發現這個渠道對你來說一片空白,根本沒有任何的辦法可言,只能去招聘網站搜尋。
3.核心職位若是大行業、小圈子,就專注于校招
現在很多企業都是大行業、小圈子。比如房地產行業,利潤、營業額動輒上千億,就是大行業,但是這個圈子里的人是有限的。那么,就要在校招中花心思,甚至可以向大三學生“下手”,對求職者而言,如果在大三就認識一家企業,而且工作機會還不錯的話,他會非常愿意和這個企業保持長久聯系。即使他們要等到畢業甚至考完研之后再選擇,也會首先考慮這家公司。
當然一定也有一部分人,可能流向其他企業,這難以避免。但是把所有這些人,全部維護在人才庫里。每隔一年,定期跟這些人進行溝通交流。三年之后,這一批優秀的畢業生里,即便只有20%的人選擇我們,對于企業來說,核心職位的滿足度就會很高,而且匹配度也很高。
二、如何降低招聘爽約率?
Offer被拒絕,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不匹配。如果這個人才非常精準,他又覺得目前的機會很不錯,即使offer發得稍微晚了一兩天,問題都不是很大。被拒絕的原因是沒有建立直接的信任和充分的了解,求職者如果認為這家企業不是自己未來發展的平臺,企業所體現的業務價值跟自己未來的愿景也不一樣,就可能產生非常迅速的斷裂。
另一個原因是很多求職者,通過冰冷的JD,完全看不到這個職位具體需要負責什么事。比如說一個產品經理,具體做什么?如果還只是通過JD來招攬求職者,可能就是緣木求魚了。
三、內推的痛點在哪?如何解決?
最近幾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對內推的使用越來越多。通過內推,可以穩定實現40%的人才來源。這個40%不是指能夠找到簡歷,而是按最終錄用的結果來看的。那如何做好內推呢?有兩個關鍵點:
1.一定要有運營
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推動者和負責人,有一家企業,他們的內推怎么做的呢?很簡單,找一位思維非?;钴S90后。
2.一定要給員工好的平臺和工具
相比于把簡歷以郵件方式推薦到人力資源部門,在線提交工具更方便快捷,員工也會更原因內推??傊?,不要讓員工覺得麻煩。
四、75%-80%都是被動候選人,他們要被運營
所謂被動候選人,就是和企業相匹配的,在一定的時間之內,不去主動尋求工作,但也不拒絕好的工作機會的人。被動候選人目前占到75%-80%,大家都變成被動候選人了,HR要如何找到他們呢?
一方面要主動搜尋,比如企業建立人才和人脈制度,高管尋求高端人脈,HR或用人部門尋求符合的人脈,這是企業主動尋求的過程。
另一方面,我們看不到被動候選人,但可以給他們一個了解我們的窗口,比如企業微信、微博,也可以在市場宣傳時讓某位大咖在講座上做宣講,留一個名片,這些都是讓被動候選人了解企業的過程。還有主動出擊,建設招聘基礎渠道和設施,讓候選人接觸到我們。
被動候選人的運營
如果讓一般的招聘團隊來做招聘運營工作,他們只能用零星、碎片化的時間來做,沒辦法系統化。所以就需要有一個運營人員,能把這種人脈制度延續下去,是企業制度的延續。什么叫企業制度延續呢?就是如果運營人員離職了,人脈制度還能延續。
形成公司制度的漫長過程里,遇到比較優質的被動候選人,可以定期給他發郵件,“推銷”新職位,或者通過微信推送一些新消息,這都是一種聯系。這種聯系不是面對面的,但是這樣的聯系是基礎工作,這就是運營。不做這樣的工作,這個聯系就斷了。如果聯系間斷,當被動候選人有求職意愿時,你沒有跟他聯系,他可能就選擇別的企業。
五、大數據到底能實現什么?怎么用?
1.你越用它,它越知道你的偏好和數據
一般中大型企業,運營幾年后,庫里的簡歷有十幾、二十幾萬是很正常的。對一個數據庫來說沒有多少,但對人來說就非常龐大了,這就需要有專業的人來維護。大數據可以實現什么效果呢?發布一個職位時,按照職位的要求(如簡單的供職年限、學歷、技能要求等),在簡歷庫里進行匹配,把儲備的人才推薦到需求職位上,就可以提高效率。如果沒有大數據,HR就要在所有行業人才里推薦職位,一封封地看簡歷,還不一定能識別得精準。但是大數據能夠給每一份簡歷打上標簽,那HR所需要的,就是識別大數據推薦的簡歷是否符合要求而已。工作量小很多,效率提升很大。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數據量的增大,大數據會變得越來越精準。算法越精準,數據量也會越來越精準,那么它的推薦也會越來越精準。
2.行為數據診斷運營全流程
企業一定要關注內部招聘的過程數據,這就是行為數據。如HR篩選簡歷的過程,安排初試、復試的流程,面試官面試反饋的時間和周期等。所有的時間點和事件點,都是連續不斷發生的。這些數據體現出企業的效率問題,比如面試官3天不反饋,人家早就找其他工作了,肯定要拒絕你的offer.但是一個HR可能知道一個面試官慢,但從整個企業角度來看,所有面試官中,哪個面試官、部門最慢,為什么慢?如果沒有實時數據分析,就沒有人知道。這個就是企業內部運營。
3.對標行業數據,輔助決策
面試官7天反饋,慢嗎?不知道。想了想別的面試官還有10天的,說不定還有3天的,這時就用到大數據了。大數據不僅可以做推薦工作,還能輔助決策。大數據做行業對標,是為了看到企業在什么樣的分位值。為什么別人家的面試官反饋是3天,同一行業的我們反饋就要10天呢?企業要有自己的數據運營,現在說能否享受大數據的紅利,并不在于算法多么的精妙,人才多么的優質,而在于企業有沒有數據。先有數據沉淀,才可以進行大數據訓練,享受到大數據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