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獵頭網-中高級人才獵頭網站!服務熱線:400-1801-668 好獵頭   |   登錄 注冊

      90后職場新人,欠缺這種能力對你是致命的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 0
        作者:千古劉傳

        先說這樣一個案例。

        實習生A和實習B同時接到老板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整理工作,并要求他們把整理好的文檔寫好后發到他的微信上。

        A用word寫好文檔后,直接把word文件發到了老板微信。B寫好后,多花了半個小時把內容編輯成了公眾號圖文信息,再推送給了老板。后面幾次類似的工作,A和B均如此操作。

        雖然整理的內容差距不大,但很快所有重要的整理工作都交給了B,優先級低的任務交給了A。對A來說,這是好事嗎?當然不是。B后來的薪資很快就上漲了,A只能原地踏步。

        為什么?先說下A和B兩個人的推送方式這個工作細節。如果你在微信上看過word文檔,你就知道,由于適配問題,word里的文字即便你排好版,也都是擠成一堆的,極難閱讀。而用公眾號圖文頁閱讀就很清爽。

        難道一個老板會因為這個細節就更重用B?是的。

        對于一個老板來說,最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這是一個很多職場新人并不知道的一個事實。

        如果一樣物品對你來說是稀缺的,你就會極其重視這樣物品的消耗,避免任何多余的浪費。雇主聘請雇員,本質上就是為了彌補自己的能力短板,提高效率,節省時間。

        另外一點,B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主動使用圖文推送方便老板閱讀。這一點足以看出,B擁有很強的需求理解能力,這才是B被重用的真正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推送方式這個細節。

        老板只會跟你說,我要這個文檔,但不會跟你說,我要簡潔易讀的文檔,我要很快能看完這個文檔以便決策,我還會將這個文檔發給其他重要的人員。

        雖然給A和B的明確需求只是一個文檔,但只有B理解了隱含需求。

        職場上的需求

        表面需求和隱含需求,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需求。對于很多職場新人來說,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是欠缺的。而且,這是一種只有通過反思才能提高的能力。為什么這么說?

        在上述的案例中,對A來說,老板會花時間跟A講為什么不重用他嗎?不會,這樣的細節老板很少會管,時間投入產出比很低,老板的精力基本都放在公司經營上。另外一點是因為實習生的崗位可替代性太高了。

        老板是否愿意往你這個人身上投資時間,取決于你的不可替代性。

        B會告訴A嗎?B怎么可能開口去跟A講我為什么拿的工資比你高。雖然對A有好處,但現實中B真這么做,不僅顯得自己情商低,還會得罪了A。

        中國人都是靦腆而好面子的,這導致很多情況下,你都很難得到正面反饋。

        所以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老板是對人嚴厲苛刻的。真正的好同事,是會直接指出你的毛病的。

        可惜大部分情況下,你不能等到別人來指出你的錯誤再改,如果真要到這個時候,雇主隱含的意思是,你隨時可以被替換掉。

        在職場中,協作隨時都在發生。只要有協作,就一定有需求傳達。不具備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意味著你跟任何人協作都會出現問題,這將對你的職業生涯產生致命的影響。

        那么,如何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一共有三個階段。

        段位一:理解自我的需求

        消費者行為學里有一個概念,叫做消費者黑箱。它的意思是,我們只知道消費者在外部接受了哪些消費刺激,以及消費者的購買及購后行為。至于消費者如何決策的,就像黑箱一樣不可見。一旦搞清楚了這個黑箱如何運作,也就知道如何正確地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引導消費者購買,也就能區分偽需求和真實需求。

        實際上,這種黑箱根本不局限于消費者行為領域,在人類決策行為范疇呢內隨處可見。

        你跟女神表個白,女神就一直瞪著你不說話,這個時候她的決策行為對你來說就是個黑箱,你根本不曉得接下來她是要上來擁抱你還是會胡你一巴掌,你表白的時候,她是否對你有需求對你來說根本是兩眼一抹黑。

        很多人都試圖通過研究客體的方式理解真實需求,但他們沒意識到,研究客體真實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自己,因為只有自己的心理活動對自己來說不是黑箱。

        人類的決策行為,在大數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適用于你的規律,大數概率下,也適用于別人,這意味著不要假設你自己是特殊的1%。認可這個前提,本文所要闡述的提高需求感知能力的方法才適用于你。

        順便插一句,你也許會反駁并舉出各種"萬一"、"還是有可能"。這不重要,只要是這個前提適用于50%以上的情況,都是值得采納的。你之所以會這樣反駁,恰好是因為一條適用于大部分人的決策特征:少數異常的情形總比大體普遍情形更引人關注。

        回到正文。在認可"人類的決策行為,在大數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這個前提后,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就可以先自己入手。

        例如,我經常會在群里看到大段不空行不分段的長文字。直觀上來講,我自己根本看不下去。而另外一種長文字是空行并帶有序號列表的,我很快能找到重點。

        我相信這樣的感受也適用于其他人,為什么?因為人是按組塊的方式來識別視覺信息的。組塊越小,認知負載越輕。

        這讓我想起小學時,我的數學老師說了一句話:你們以后寫字時,段與段之間一定要空一行,這會讓你們受益一生。現在我終于知道為什么了。

        所以在跟對方交流時,隨時考慮到認知負載問題,你就知道該如何組織信息。這樣的隱含需求,對方是不會跟你提出來的。

        你會問了,如何區分這到底是個人喜好,還是適用于大部分人的行為規律呢?這就需要用心理學、認知科學、決策科學的知識來做判斷標尺。具體方法就是將理論與個人體驗進行聯系,在知與行進行對比和修正。因為觸及到了心理黑箱,這種研究方法比起研究他人更容易獲得隱含需求的理解能力。

        那如何進行自我訓練呢?

        就研究自我來說,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元認知。強大的本體感,和時刻保持的情緒心理監控感,是元認知的一種標志。元認知就是要求你能隨時隨地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快照記錄。堅持沉思反省以及肌肉本體訓練(無論是思想還是肉體的),都有助于提高對自我的監控。

        接下來就到了第二階段。

        段位二:理解他人的需求

        理解自我的需求,能極大程度上提升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將理解自我需求獲得的感悟,套用到對方身上,再根據具體情形做出一些修正。這里需要的能力,就是共情。

        你能通過對方的描述和言行進入到對方的情感世界中嗎?我認為這有個前提。如果你沒有為交響樂而沉醉過,你如何與一個古典樂愛好者共情?如果你工作清閑沒有被時間壓得喘不過氣,你怎么能理解一個日理萬機的人不秒回你的原因?

        共情力,就是自我感受與他人的感受相互映照的過程。

        舉個栗子,你覺得一個你討厭的人,在公眾場合跟你表白是什么感覺?注意,是你討厭的人,不是喜歡的人。我曾經有過這種感覺:真TMD丟臉!我直觀認為這適用大部分人。

        看到那些狗血的校園表白新聞,我想問那些男孩子們,你聲勢隆重地來一場公眾表白,有沒有想過這是不是讓女生很丟臉?為此我特地咨詢過一些女生,得到回答是,豈止是丟臉,簡直就像咽下一坨熱騰騰的屎!

        看吧,這可真不是個人偏見。

        另外,創業后接觸了互聯網圈很多厲害的人物,我發現他們非常善于捕捉對方的需求,跟他們溝通也印證了我的判斷:高共情力的人,都是極其了解自我的人。

        那么理解他人需求后的第三階段是什么?

        段位三:理解群體的需求

        理解群體的需求,這是一種高維度的能力。因為群體的需求絕對不是個體需求的簡單加總,為什么這么說?

        QQ用戶只會告訴你,他需要更好地聊天,需要更多的表情,但他不會說,我要一個QQ群。微信用戶只會告訴你,他要時刻和朋友保持通暢的溝通,但不會告訴你他需要公眾號。

        群體的需求是一種涌現現象(EmergenceTheory),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這種高層次具有的屬性、特征、行為和功能還原到低層次就不復存在。

        自然界中,涌現現象無處不在。

        蜜蜂個體的智力極低,但蜂群會涌現出極高的工程智慧和生存策略。大雁列陣飛行并不是因為他們故意為之,是因為前面大雁拍打翅膀造成的尾波亂流,能讓后面的大雁獲得更多的升力,于是大雁群體自然涌現出了一字型雁陣。類似的還有魚群、鳥群、羊群等。

        回到現實中,對應的就是人群的需求。品牌的消費者個體只想買到自己需求的商品,消費者群體卻會涌現出對價值觀、文化、逼格的需求。參與組織協作的個體,只想要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和目標,而整個協作體系卻需要共識和方向。

        理解群體的需求,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理論沉淀,涉及學科較多,篇幅有限不再贅言。

        最后補充一下。理解自我的需求,理解他人的需求,理解群體的需求,分別對應了職場的三個發展階段:管理自我,管理他人,管理團隊。

        在第一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計劃和執行。

        在第二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指導與授權。

        在第三階段,你的工作主要是戰略制定和組織管理。

        你想走到什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