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與不上班的生活對比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shù):
0
回想起來,小時候的世界和現(xiàn)在很不一樣:所有的大人都有一個他們所屬的單位,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幾十年如一日,仿佛永遠也不會改變。在那些工作日里,世界的很多地方好像都停止運轉(zhuǎn)了:靜悄悄的街巷,空無一人的公園,冷冷清清的百貨公司......偶然在這時去那些地方,心里會感到很不安,好像自己違反了規(guī)則似的。那個時候的時間過得均勻、緩慢,世界籠罩在僵化的秩序之下,刻板而缺乏生趣。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工作不再等同于朝九晚五地上班的呢?似乎很難找到那個節(jié)點。只是記得上個世紀末,SOHO這個詞開始在中國流行。在隨后的十幾年里,自由職業(yè)者變得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選擇不去上班,他們在家、在咖啡館、在旅途中工作,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時間。盡管仍舊會有父母的反對,同事的質(zhì)疑,可是辭職已經(jīng)不再是不可理喻的選擇,很多時候,它甚至被視作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至少,你把生活的主動權(quán)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上班,通常意味著在一個集體里工作。有上司,有同事,有規(guī)章制度。對于我們的父輩來說,這些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他們習慣了把自己安靜地擺放在一個集體的某個位置上,跟著它一起運轉(zhuǎn),不管興衰成敗,都會覺得很安心。可是和他們比起來,年輕一代對集體遠遠沒有那么強的歸屬感。所以,脫離集體也就不是多么艱難的選擇。更何況,所換得的是他們最在乎的自由。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所感到的不自由,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于上司、同事和一成不變的規(guī)章制度。什么時間午飯,什么時間開會,幾乎所有的事都要和別人保持一致,這本身就是一種束縛。而且,在狹小的格子間里,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注視下,沒有任何隱私可言,并且為了維護正常、體面的形象,總是要花很多氣力的。這樣的一天過下來,就算沒做什么工作,已經(jīng)感到很疲倦。所以,不上班就能擺脫集體的制約。
對于那些從上幼兒園起,就開始感受到集體所帶來的壓力的年輕人來說,這真是極大的誘惑。
不上班的另一大好處,就是可以自由地分配時間。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誰也不比誰多一分,誰也不比誰少一分,可是事實上它們并不是一樣長的。在那些疲于奔命的時間里,人們忙得像一臺機器,生活是真空的,那樣的時間就像沒有存在過一樣。所以,也許只有那些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才是有意義的。不上班,也就不用再去擠地鐵,搶出租車,不必在堵塞的高架橋上浪費生命,還可以自己決定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睡覺,在天氣好的午后忽然來了興致,也可以約朋友一起去喝下午茶,又或是在心情低落的時候把門一鎖,去附近做一次短途旅行。身體和情緒如同潮汐和月亮,有著它們自己的節(jié)律。遵循這種節(jié)律,壓力才能得到及時的釋放,人們才能處在舒適的狀態(tài),才能擁有充沛的想象力,各種奇思妙想才會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
當然,不上班未必總是好的。它可能會帶來強烈的惰性,讓人越來越懈怠,在無所事事中喪失了斗志和生趣。任何自由都不可能是無度的,不上班不代表失去對自我的要求和約束。恰恰相反,它需要你有更明確的目標和更強的約束力。如果能夠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相信這些約束也并不算什么。所以,不上班之后生活的成敗,其實取決于能否找到一項自己認為有意思、有意義的工作。有這樣一項工作的存在,不上班的日子才充實完整,也才更接近我們所憧憬的理想生活。